莲花山游记
…
莲花山,气候宜人,风光秀丽,左有九峰晴岚;右有鸡鸣效灵,温泉春暖,站在寺前可遥遥相望;登山俯视山川城廓,秀美山城,尽收眼底。寺侧兴建一蓄水池、能容水200立方,曰:“放生池”,亦可放生行善,亦可供僧人、游客净手净面。寺前建一台曰:“永福台”。登此台仰观宇宙之大,俯察绿浪银河,令人心旷神怡。众多古今文人墨客,豪吟放怀,盛赞此山此景。清末诗人王墨樵曾有《初夏登莲花山》诗作:
苍松翠竹共摇青,山似芙蓉展画屏。
抛却诗书寻画稿,拨穿花柳叩禅扃。
此联是萧浪平先生所撰。围观者啧啧称赞:“出得好,对得好!贴切贴切!”,步入禅房。住持热情欢迎我们,他双手合十,向我们详细介绍莲花山寺的由来,及重建观音大士阁的经过……
我一行蒙住持僧人热情挽留在山寺里用了午餐,素菜满席,十分可口。饭后,住持僧等对我们说:“重建观音大士阁,是为了建设锦绣山城,增加新的景点,吸引外地更多游人,来英山观光游览,促进我县的经济繁荣!”
岩隐隐水漫漫,俯仰凭临眼界宽。
笔者于丁丑岁赋《初夏登莲花山》七律:
山市烟岚晴入画,梵天花雨夏生寒。
色即是空空即色,迷津指点世人醒。
人情直到贫方觉,世事偏宜静处看。
老衲撞钟敲石罄,凡夫移步入禅扃。
南海重游今已恤,跃然石上伴云飞。
我们又游览了附近名胜景点“石壁观音亭”。此亭为六角形,六根柱子的门楼,五米高,四周铝合金窗子,正门楼有石刻楹联:
松风岩际莺啼树,梅雨亭前鹤听经。
“问大士,为何来石壁?
“大士自南海移来,独爱莲花供宝座;
同游者说:“这幅楹联是信手拈来,妙趣横生,恰到好处!”这时,激起了查星朗先生诗兴,泼墨挥毫,题莲花山新发现《石壁观音》,赞曰:
犹爱老僧忘俗味,酩醉卧旧蒲团。
岁在已卯,暮春之初,我与几位知音老友、结伴上名山览胜,是日天气晴和,惠风和畅,一路谈笑风生,信步游之。往县城东五六里处,来到群峰环绕,一峰挺秀之胜景,此山绿树掩荫,蛇道曲径通幽、名曰“莲花山”。
来到莲花山脚下,抬头看时,满目葱翠接天,鸟语花香。踏上上山之路,路上游人成群结队。有一位似曾相识的中年朋友,与我们招呼“你们几位是上山采访,还是游览观光呀?”“我们是来游览的啰!”“好,我们一起走!”登上顶峰,走近观音大士阁,一幅十分醒目长联映入眼帘: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山上有一对年轻夫妇,男的叫黄金树、女的叫白莲花。小俩口,勤俭持家,为人忠厚,而且聪明能干,乡邻每有难处,二人尽力相帮,赢得山里乡亲的敬重。黄金树从小就跟父亲学过医,得了祖传验方、秘方,诊治固疾疫病,真是手到病除。那时此地山民生活贫苦,山区缺医少药,山民贫病交加。白莲花与丈夫时时为山民除病解痛,对山民的骨折扭伤,外伤出血,用中草药敷上,屡敷屡效,对头痛发烧之疾,能对症下药,服一两剂中草药就康复了。因此,远近百里之内外的乡亲都上山问医求药。黄金树、白莲花在山上开设的“莲花药店”,长年人流不息。但有一年此地瘟疫流行,十户九闭门。小俩口走村串户,送药上门问诊,救活了许多穷苦百姓,山民无不称他们是济世扶危的“菩萨”。一次白莲花为抢救病人,深夜下山坠崖而亡。乡亲们闻讯后,悲恸万分,从四面八方赶来悼唁。为了纪念白莲花,人们在山上为修建一座草庵,年年月月香火不断。人们就将此山称为“莲花山”。后来,经历代圣士名流,将草庵几经改建,成为一座享有盛名的古刹。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时清国泰、政通人和。当地群众组织筹建领导小组,三次督修莲花山观音阁,于1997年9月动工,12月底竣工,为期三月余,占地240平方,重建观音大士阁一座。计房10联,正殿两线沿,四翘角,四角系风铃结构牢固,雄伟壮观,真可谓礼佛朝拜观光之胜地。
重修楼阁冲云表,静听僧徒念佛经。
无言脉脉大千界,洞察人间是与非。
还看了正在施工的斋房、客舍房屋共有五联,占地150平方、红砖、红瓦十分华丽。此为接待香客,游人避暑消夏之用。山寺为解决饮水用水,在山脚打了14米深的水井,用二级泵抽水,安装350多米长镀锌铜管,把水压到250米高的山顶。宛如青龙上山,喷泉吐玉。
访名山,到此选莲花。”
蜿蜒葱翠接天青,环绕群峰列锦屏。
莲花古刹,几经风雨沧桑,毁了又建,建了又毁。据民国九年《英山县志》记载:始修不详,首次重建于同治七年(1868年)由名士郑宗礼主建。沿至1942年,日寇进攻英山大肆屠杀,血腥遍地,辉煌寺宇被纵火化为灰烬。1943年,由国民党挺进大队沈光武先生率众重修。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文革期间,庙宇全部拆毁,变为废墟。
众生向普陀奔去,广沾法雨渡慈航。”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