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区一怪才

——儒林前辈闻筱缉先贤趣闻轶事纪略

闭门怕看如勾月,勾起离怀种种愁。

身骑黑虎,常咬癫痢头。

登山远远观江渚,看戏轻轻上舞台。

一根铁骨可撑腰。

股屁放,脏!脏!脏!

东嵌庙唱西游,南腔北调:(霍山左大娘出上联)

愁境频侵总不愁,何妨物外任邀游。

2.英山《闻氏四修宗谱》

处兹乱世惟高隐,莫到穷时悔读书。

咏兰

文字每难争气数,英雄不碍困樵渔。

书剑年来各一身,每从秋水溯伊人。

鄙视科举,戏弄考官

万壑松涛堪励节,

莫将梳洗临妆镜,好把殷勤傍织机。

这首七绝平白如话,趣味横生。矛头所向直指阎罗,毫无顾忌。死犹如生,况在生乎?快哉!快哉!

尔乐尔妻孥,我乐我妻孥;尔也莫乐我的妻孥,我也不乐尔的妻孥!宗师大人以为如何?末署:英山童生闻筱缉拜上。

挽学弟沈周炽联

山门留系带,与君稍住,有谁寄语对床前。

七律·秋夜怀友

晒去恰如渔罢网,脱来犹似佛袈裟。

醉客酒斟椒叶绿;

七律·次霍邑茂才杜君见示韵

5.英山县文化馆编《山泉》

乘轿最宜无顶好,进门不敢把头抬。

贺家严八十大寿联

好将桂手携兰手,(女)且把龙头靠凤头(闻)

补时还有千条线,拆下全无半寸纱。

七律·答安徽太湖县姜丹林同年

料得嫦娥应笑我,连年丹桂让人攀。

三寸金莲浮水面,(闻)十分春色足风流(女)

香山九老多诗客;

砧响沿村多怨女,箫吹何处是扬州。

破衣露体实堪嗟,背冷肩寒臂不遮。

为人最苦少年时,不历前途事怎知?

你二人看门,日夜未曾眨眼;

为一跛子癞痢头家中财神题联

第二次去六安州应试,是在清光绪十三年丁亥三月(公元1881年)时年34岁。距第一次应试被取消资格已受黜整整十七年了。闻筱缉本已已心灰意懒,不再为此奔波,但他又是一个对长辈十分孝敬之人,不忍拂逆父兄之命,也想借此机会旧地重游,寻朋访友。故尔按时首途,如期应试。据英邑名儒闻伯侯先生口述:这次应考的第一场试题,乃是出自《书经》中的“功崇惟志,业广惟勤”之句。他按照自己的思路下笔千言,一挥而就。他自信这篇文章写得异常出色,不禁自我欣赏起来,在试卷上连连写上几个妙!妙!妙!又联想主考宗师是一位名叫缪如的,他便又提起笔来在试卷的空白处,画上一只猫,在猫的嘴巴前又画上一条鱼,再写上几个大字:喵!鱼!喵!鱼!喵!鱼!(喵鱼!本民间呼猫食鱼、捕鼠之声,此处作谐音以戏缪如宗师)随即提前交卷退场,其结果又是“名落孙山”。而他自己则化装偕同友人畅游六安小赤壁和到六安霁月楼品茶,并即兴题诗纪念。其闲情逸致,超然物外,于此可见一斑。(该诗原文见《闻筱缉诗联文遗墨》复印件)。

无雪不花香

七律·六安应试途中次友人夏君元韵

1.《英山县志·附录补遗》

昔年情事都成梦,近日文章懒出新。

忙将一柱箱三块,惯把双肱架两家。

他的生活讽刺诗,绘影绘形,绘声绘色,真是入木三分闻者捧腹,举例如下:

掩耳休闻终是好,小心忍耐自无欺。

按:此处把老监生比作厕所里的绿头苍蝇,极尽讽刺之能事。

大旱荒年谷歉收,家家煮粥未曾稠。

闲居梦绕东西屋,韵事名留大小山。

魑魅魍魉皆分给,丝毫不与恶阎罗。

以上文中所述,因时隔已久,人事早非,史料散失,幸存无几。除部分诗联作品直接选自其《遗墨》外,大都采自民间流传之口和参考有关资料的零星内容,难免有挂一漏万或牵强附会尚待存疑求正之处。切盼大别山区皖鄂两地文化知识界,文史专家、民间耆宿以及藏有闻筱缉先贤之墨迹原件者,不吝勘误,指正为幸!

近百年来,在传闻媒介之互相影响下,人们往往只把闻筱缉看作是一个很有才华,很不得志,很会说笑话、讽刺话,会说四言八句和会饮酒和对对子的怪人怪才。似乎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其实,这是一种很片面的看法和缺乏深入调查研究的误解。根据作者自幼所知和耳闻目睹的有关材料,可以充分证实;除上面谈到的他的善于诙谐幽默逗人发噱的个性及其喜见乐闻的口头创作外,而另一方面,由于他的家学渊源,功底深厚,诗词歌赋,时文策论无所不精。在他笔下的诗联文,真是奇峰迭出,气势纵横。清新有趣,典雅庄严,不事雕琢,性灵自然;绝无矫揉造作猥琐鄙俗之气。这应是他的人生观、文艺观相互表里的主要方面,也是应该大书特书值得传世的精神财富。其所以屡试不第者非文之“过”也,而是由他自己有意否定之耳。这里,不妨将他的部分诗联遗作精品选录若干于后,聊当奇文共欣赏之意吧。

箪食幸无陈蔡厄,饱温宁却子房裘。

更有一般堪笑处,生下儿孙叫相公。

手执金鞭,惯打跛子脚;

破书万卷,不死不丢。

云净银河淡未放,一声雁叫几声秋。

尔本生来在厕中,如何席上又相逢。

闻七爹下午下棋,屡战屡败;(乡亲汪二姑出上联)

七律·次选青见怀原韵(见原墨迹复印件)

自怜傲骨一身是,脱落形骸尚似予。

出口成章,誉为神童

闻筱缉虽出自名门,但由于他的早慧早悟和自身境遇的磨砺,绝无一般纨挎子弟那种腐化堕落仗势欺人之恶习。虽恃才傲物,但只傲上不傲下,傲官不傲民,傲富不傲贫。在日常待人接物中,他非常同情人民,亲近人民,能与乡里穷苦农民打成一片。因而在他的口头或书面创作中,充满着个性和生活气息。道人之所想道,讽人之所想讽,雅俗共赏,憎爱分明。其口气情感,总是与普通劳动者心心相印,无怪乎竞相传播,趣味无穷。试以下列作品为例:

自题书房联

左大娘蹩右脚,后仰前躬。(闻对下联)

天在山边,行到山尖天又远罗;(闻出)

逢场作戏,甘心当科举制度的掘墓人。

嘲某贪官联

吟毕,神态自若,旁若无人,逗得在场的应试者拍手叫好。这次考试,参试者约三百余人,一共进行了三场,试题都是从《五经》《四书》中选定的。有的试题,十分晦涩难懂且又必须按科八股文体成文,其难度可想可知。但这并难不倒聪明过人的闻筱缉,考试的结果成绩特优,为此次全县童试之冠,一时传为佳话,深受县令陆某、主试宗师袁某之嘉奖青睐。于考后的第一天,特偕闻筱缉父子一道同游城北名胜英山八景之首的鸡鸣尖,正当游兴方浓时,县令忽以“登鸡鸣尖”为题令闻筱缉当场吟诗,并要求句句不离“鸡”字,以此欲再度考验他的真才实学。他听后,不假思索,随即信日吟出:

诒谋怜燕翼,感盈庭万卷遗书,排案一方旧砚,目公手泽,不尽伤心。

七律·留赠友人沈藻卿(见原墨迹复印件)

6.叶钟华《闻筱缉诗话趣谈》

清贫生活,淡泊襟怀

出污泥而不染,真乃奇人。

苦尽甘来应有日,娇儿何必泪空垂。

且瞧瞧三星堂上,整整齐齐,排两三张圆椅;

然而一转莫要笑,几多好老碰了疱。

坐八人大轿,前呼后佣,不勤四体;

汪二姑上昼上山,一跛一歪。(闻对下联)

1996年6月25日于武昌黄鹤楼下

七律·次慰爱女诗一首

诗言志,画传神。由此可以想见闻筱缉生平之为人、为学。

才能入世出世玩世,滑稽成理,嬉笑怒骂无非绝妙文章。

处浊世能独清,岂非懿行;

满腔子都是恻隐;

旧雨浑如有约来,敢云卓荦不羁才。

第一次,是在清同治九年庚午二月(公元1870年)时年17岁。此次州考共分四场:第一场为正场,第二场为初复,第三场为再复,第四场为连复。每场一天,当日交卷。第一场的试题是从《四书》上选出的。题目是:乐尔妻孥。闻筱缉接过试卷后,并不忙于按既定模式做八股文章,而是提起羊毫毛笔在空白卷上上大书:

闻筱缉不仅性诙谐,擅辞章,善诗联,而且长于书画。其书法则挥洒自如,刚柔相济,卓尔不群,既胎息汉魏而又能开拓创新。其神韵颇有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遗风而又自成一体(见原件复印件)。其画幅迭经世变,早已无存。据作者幼时,曾从先严讳永高公、胞叔讳辉山先生、族兄闻纳侯先生、族伯闻清海、闻殿香两老秀才等口中,得知筱缉先贤,不仅长于诗文及书法,而且兼工绘画、弈棋,尤喜画松竹梅兰、但随画随丢,不轻易示人。而每次画毕即题联于上,如:

夜台无恙,尚赖阿母扶持。

渭水千秋一钓翁。

哭先大父修元公联

争名争利终何益,赢得斑斑雪满头。

八面送清凉。

水牛下水,水淹水牛鼻,噗!噗!

咏松

处世率真,不愧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

他的即兴联句,也颇风流别致。传说他在年轻时,有一次,值天大雨,孔坊大河河水陡涨。适逢河边有一颇通文墨的青年女子,正临波兴叹,请求他背她过河到对面新铺去。并以此为题,进行联句,诗云:

一条大路通南北,又白又嫩客来也;

公虽出身于科举世家,然自幼颖悟异常,洞明世事,既鄙视科举仕禄,又恶“八股文”之呆板僵化。他本不想参加六安州试,无奈碍于父兄亲友一再督促情面,只好束装就道应付了事。据说他一生大约四次赴州应考,每次都因有意违犯考规被斥而名落孙山。

诗书易,礼春秋,都是正经,何须盘问老子!(某才子对下联)

二八佳人阻碧流;(闻出)书生权作渡人舟(女)

一旦身辞人世,景福殿中,未竞写名流之赋,空叹呜咽银筝,天上寓销魂悲曲。我来作吊,问元伯死后,可有英灵。

此日桃随门不种,他年花向榜头开。

筱缉听了,连声称赞不已;才子亦仰慕他的文名,欣然结为忘年交。足见他爱才惜才之殷切也。

泥巴做的,火烧的,么事用?吊用(指小便夜壶)

寺壁有纱笼,问客何来,料得闻钟非饭后;

写好之后,他预感到惹出大祸,忙将试卷搁置一旁,自己以肚子疼拉稀为由,迅速溜出考场,直奔城外。果然不出所料,很快被宗师发现,勃然大怒,认为这是犯了“大不敬”之罪,立令下属上报州衙,旋即指派兵警,关上城门,搜查旅社,捉拿犯童闻筱缉。谁知“犯童”早已逃之夭夭躲到六安城外友人家中去了。主考官怎肯罢休,行文各县继续追查并唬夺其参加州试资格。但这无损于闻筱缉一根毫毛,倒是如了他的不想再来应考的心愿。

寿翁期值桂花黄。

孔坊母女豆腐店联

山羊上山,山碰山羊角,咩!咩!

贴近生活,寓庄于谐

胸熔块垒,笔吐精灵

这次州考,也就是这样将功名付之东流了。

月浮水面,捞将水底月还沉哩!(某才子对)

3.闻筱缉自书《诗联文遗墨》

昔有桃都树上鸡,一声破晓众鸡齐。此鸡独踞山尖上,未必一鸣众鸡唱。儒者励志鸡窗数十年,起舞闻鸡慕祖鞭一旦。来此鸡鸣尖眺望,试问何日操刀割鸡意气壮。

县令、宗师听后,连声赞曰:难得!难得!神童!神童返署后,特设盛席以款待之。从此神童之名,传遍英山东西二河,一时传为佳话。

篾匠掐的,纸扎的,那个住?鬼住(指旧社会迷信灵屋)

7.陈克非、闻朝宗等部分传抄材料

四时甘淡雅,

以上诸联,词语通俗,完全是普遍老百姓的腔调,视之为“下里巴人”可也。再看看他的现场应对联和出联,也足以令人倾倒。

题扎匠铺窑货店联

题六安霁月楼茶馆

博取功名无手段,空怜文字出心裁。

4.英山县文联编《大别山采风》

幸少庸俗情。

两间小屋卖东西,不赊不欠尔愿乎?

诗清都为饮茶多,古人非漫费吟哦。霁月楼中一茶馆,寒暑递更茶不断。仿闻开自光绪庚辰年,往来饮者不知几千万。迄今近有八年久,未见一人留题诗一首。岂果今时茶味不及古时清,纵有卢仝七碗之量句难成。我登斯楼摇笔非好名,枯肠不觉涤出一种好诗情。聊报主人请坐食茶称先生。(原墨迹见复印件)

自题中堂联

喜饶山野气;

这八个字的标题,可以概括闻筱缉的一生。如以常人处之,以其家世之优越,天资之聪敏,则猎取功名,谋求仕宦,坐享利禄,当如探囊取物垂手可得。而他则不然,从少年时代起,即对封建黑暗、官场腐败、社会怪象而深恶痛绝之。兄弟分家之后,自甘淡泊清贫,与乡短衣帮为伍,以山水诗酒自娱,以吟咏诙谐自乐,我行我素,无媚无求,真可谓出污泥而不染的怪才。从下列诗文中可以得到印证。

试将筷插东西倒,漫把匙挑左右流。

一肚皮不合时宜。

亲虽辞世,夙寓严箴苦训,刻刻犹在儿心。

放屁股,臭!臭!臭!

自题住屋门神联

我留鸿爪凭君话,君捧鸾笺为我裁。

衣惊露湿寒侵骨,树送风来叶打头。

寡过书归吾辈录,宣淫诗代古贤删。

泉路有知,当悯吾儿孤苦;

廿年苦况难回首,踏遍山隈又水隈。

酒东席散人归后,斜倚栏杆签齿牙。

轻轻送到银河岸,(女)半带殷勤半带羞(闻)

七律·嘲讽一自高自大老监生诗一首

走进龙门跌大跤,这回必定要高标。

七律·破衣自嘲

好吃无如王大麻,未曾上席口先喳。

岂图两三次簸颠,竟抛侬去。望鱼常香,望雁常空。料不定,礼房写字,爰为官计:彼必有衡文者,讵将后几挑刷耶?噫嘻!殆其瞎欤!迄今照壁缘悭,辕门路断,羞伤婢仆。贺鲜亲朋。愁闻更鼓之声,怕听报锣之响。廪生弗能保,书办弗能求,枪手弗能救。或许祖功宗德,播种留贻,且录将长案姓名,进观后效。盼有个袍袍套套,顶顶靴靴!

咏竹

果若有神,神光普照,小民何罪?

稻累菽,麦黍稷,许多杂种,不知哪是先生?(闻出上联)

七律·戏赠新铺药店老板叶直斋

第三次赴六安州应试,约在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时年38岁。也是在父兄亲友一再催促下而他也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游戏态度,与友人一道前往州试的。据说这次考试的第一场试题是取自《易经》上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一句为题。主考宗师姓杨,进士出身。闻筱缉进场以后,并无兴趣按模式写什么八股文,便在试卷上画一曲角山羊(羊者,谐音杨也)在羊的嘴巴前画上三条黑线箭头,再分别标上三个咩!咩!咩!(象征山羊的叫声)字样,以此来奚落宗师大人。并出一上联要主考官应付下联,上联是:

竹坳亭观音庙题联

最后,谨以拙联四副作为闻筱缉诞生144周年与逝世73周年纪念之献礼!

他知道这位考官当然无法应对。在另一页纸上代其对下联:

食到口边流白沫,翻开碗底现青花。

他的近体诗,独具性灵,尤为脍炙人口:

筱缉听了并不生气,觉得果然名不虚传。随即再出一上联令对,联云:

为神峰山和尚房题联

红缨帽子京城式,绿缎袍儿宰相风。

别后江天云树里,故人遥望几低回。

头尖脸小骨如柴,药铺东家叶直斋。

厚望愧龙孙,忆寝室问安点颔,食筵侍立分甘,爱我恩情,难堪回首;

闻筱缉有一次于六安试罢游学太湖,与少年才子相遇,彼此联句于下:

试问数十年磨折,却苦谁来。如蜡自煎,如蚕自缚。没奈何,学使按临,曾语人云:我固非枵腹子,不作第二人想也;呜呼!可以雄矣。忆昔辟臃堂畔,泮水楼边,饭夹蒲包,袋携茶蛋。每遇题牌之下,常劳刻板之滕。昌黎无此文,羲之无此字,太白无此诗。纵教远蹇时舛,拚爬滚跌,犹妄想完场酒席,得列前茅。况自家点点圈圈,删删改改;

七律·遣怀

有诗有酒斯为乐;

无媚无求品自高。

数年志励神峰,头陀寺里,正争看才子之碑,讵识嵯峨金灶,仙家乏炼骨奇方。君去何堪,幸鲍叔生前,早无薄行;

功名却视如秦鼎,闲课儿孙乐最真。

手捋胡须称大老,口吟诗句假诗翁。

穷骨数根,越老越硬;

捧向堂前风浪起,掇来帘下月沉浮。

一别星霜六载余,近来眠食竟何如?

再看看老夫床下,大大小小,摆七八把夜壶。

我七爹有事,进出不必耽心。

公诚怪人异人达人,寓庄于谐,举止言谈尽是离奇佳话;

注:本文参考资料:

最恨不堪忙里着,十回伸手九回差。

到眼烟云供笑傲,赏心花鸟亦精神。

如神笔自读书来,工部文章有史才。

世途成败残棋子,人事高低急水流。

儿实不才,深愧读书作家,事事未如父愿

痛悼先严忌日联

佳人不用青铜镜,眉目分明在里头。

筱缉行装已下河,这回盘费总算多。

刮百姓脂膏,为非作歹,肆虐一方。

第四次参加州试,约在清光绪二十三年丁酉(公元1897年)时年44岁。余幼时,曾在他的堂弟英邑儒林名宿闻清海老秀才口中耳闻,这时他的父兄都已年老,且世事蜩塘,对他的不拘礼教玩世不恭的个性已深有了解,是否应试,再不强求。可他自己觉得年近半百,到六安会友的机会已不可多得的了。于是与同乡考生一道,又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前往应“考”了。此次考试的题目仍旧是从经书上选出来的,早已司空见惯,不足为奇。而他在入场之后,毫不在乎的把卷子推到一边,自己却隐几而卧。及午,被考场巡视官发现推醒,他慢慢起身哈哈腰,便提笔在试卷上画了一个“丑八怪”的人样大屁股和配上八条小股腿,并大书六字联于上:

为了发掘、抢救、整理被埋没于山野民间的优秀文化遗产,表彰早已作古的敢于反判封建制度的先贤志士,特将余所收集到的有关闻筱缉的趣闻、传说资料及其自书《诗联文墨迹》手抄中的部分作品,摭缀成文,分题介述,以殄读者,盖迹缅怀纪念先贤之意耳!

虽是无鬼,鬼怪为害,大众当心。

写毕,贴于考房壁上,扬长而去。及至主考官发现追查而他早已杳无黄鹤,潜往霍山霍邱等地游学会友去了。这里令余费解的是,他写的这副252字长联,与清代湖南籍状元萧大猷挽女友一联在组词结构、行文语气,字数长短上基本相同,只在题材内容上互异。此联是否系他本人临场所作还是随意书写他人之作,尚无确据判定,谨此存疑待考。

去当茂淑莲初放,归值渊明菊乍开。

清同治二年癸亥(公元1863年)年方十岁的闻筱缉,由其父闻笃卿陪同,前往英山县城参加童试。试场设在当时县署街门西侧文庙。当他第一次进入试场的头道大门时,由于年小而圣庙门坎又高又大,一抬脚不小心被大门坎绊倒了,在旁边的一些老童生不禁为之大笑,有的忙伸手来搀扶他。他即信口吟道出:

身如飞鸟倦知还,莫为新愁改旧颜。

等到先生西去日,做间丈二大棺材。

七绝·临终口占(一九二四年五月廿三日)

有缘偕士隐;

咏梅

他写的古风也通俗易懂,娓娓动人。请看:

闻公筱缉,小名小七,派号风应,字植庭,晚号皋陶叟,又号知味斋主。原安徽六安州英山县孔坊王畈闻继冲瓦屋垸人,清末民初儒林名士,余之同里同姓族伯也,乡里皆以闻七爹而尊称之。清咸丰癸丑年二月(公元1853年),出生于一世代书香仕宦之家,上溯明清两朝,功名显赫,簪缨不绝。曾祖闻诗白,乾隆时增贡生,文苑翘楚,著有《破瓮居诗草》。祖父闻立慎,道光时恩贡,敕授修职郎,例增文林郎,著有《真意斋诗集》。父闻礼祜,字笃卿,咸丰时禀贡生,授选训导,诰封奉政大夫。长兄闻风庆,科举出身,九品衔,曾任皖省地方官吏。次兄闻风廉,附贡生,候选训导,因督修文庙有功,保举六品衔。公娶妻彭氏,亦名门望族之后,年甫三十,即阖然病逝。无子,女二。立次兄风廉之子功远为嗣。长女适儒士郑遐禧,次女适儒士郑仪之。公自幼即思维敏捷,崭露头角,经史子集,过目不忘,诗词歌赋,信笔成篇。方六岁即能应对自如;八岁属文,屡惊长老;十岁应童子试,为全县之冠。在同年同辈人中无有出其右者,县令座师皆以“神童”目之。及长,由于身处乱世,洞察官场黑暗,时政腐败,世态炎凉,益自佯狂玩世,旷达不羁,鄙科举,戏考官,蔑礼教,弃功名,唾权势,厌仕宦,好诗酒,乐农樵。足之所至,言之所及,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尤以滑稽诙谐幽默打诨,更令闻者叫绝,妇孺皆知,众皆以奇人、怪才赞之,而闻筱缉、闻七爹之名,也因之不胫而走,远播皖西南鄂东南一带,至今野老乡亲犹津津乐道不已。公境遇坎坷,两岁丧母,而立之年丧妻,清贫自守,洁身自好,终身不娶,亦无外遇之嫌,且无赌抹之习。故乡亲赞之为“疯口不疯身”之正人君子,不愧文人中之神仙,布衣中之圣贤也。民国甲子年五月(公元1924年6月)因老病卒于英山故里故居,葬于当地虎背山西南隅之台子湾老屋后母墓右侧,终年71岁。遗著有《知味斋诗文集》等待刊。

七律·咏山区荒年稀饭

嘲讽乡绅王大麻子

 

正在加载评论……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安徽
六安
http://yingshan.xiyaohe.com/Content/weixinlogo.jpg
英山民俗、英山传统文化网,英山山泉文学
大别山区一怪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