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亦名 茯灵)

常用林木

专班削香男子做饭,三餐干饭,早餐不管是谁抽筷子,从筷子箩中拿一把不数,轻轻放在桌上,吃饭也少说话,上山要带削斧、柴斧、挖锄、弯“尸”刀等工具,上午歇伙时才开始交谈,凡对神不恭的话不说,也不说“死”、”、“血”一类词儿。削香人态度严肃,说话谨慎,为的是安全、吉利。

削香人说话,有些专门用语如炒菜放油叫“打光”,驮树用的打拄叫“开门”,忌谐音出“叉子”(差错);香树拢堆后,若上了堆的树垮了,不能叫“倒”或“垮”,要叫“发码”。码乃数码,“发码”在这里就是发财的意思。若哪一年兴茯苓失败,叫“瘟了”。

茯苓,亦名“茯灵”,是寄生在松树根上的真菌,形状有球形、椭圆形或长圆形,外皮黑褐色,里面白色或粉红色,个体重量一至十五公斤不等。茯苓含有脂肪、蛋白质、糖分、卵磷脂、氨基酸,多种酶和钾盐等成分,是药食兼佳之妙物,属中药八珍之一,性平、味甘淡,功能益脾、安神、利水渗湿,主治脾虚泄泻,心悸失眠、小便不利、水肿等症。

百姓重兴茯苓为谋生,历代医家名人重茯苓为保健养生,北宋文学家苏辙少时多病,成年后研究茯苓人迷并经常食用,他说:“服茯苓可以固形养气,延年益寿,又司安魂魄而定心志,”古往今来,人们以茯苓为主要原料加糖、糯米等多种配料制成茯苓粉、茯苓粥、糕、饼、酒等保健品,而今商品市场上以茯苓为原料的饮食品在不断增加。

茯苓加工有技术,加工师傅叫片匠,起场在夏天(现在一年多收)。茯苓晾风月余,常翻动,其名称因部位、色泽、加工的不同而不同,剥下的黑色外皮叫“茯苓皮”,皮内赤色的为“赤苓”,内白色细致紧实的为“云苓”。云苓内有松树根或茅草根的为“茯神”。茯苓剥皮切片的刀,有各式各样,都是专用品。切出的片叫茯苓片,茯苓片有各种形状,以等级分,有神方,平片,色子脚片等。用特制有孔的簸箕晒,干后依等级装片桶,片桶为圆形,有一米高,运出山区要两个健汉抬,二十世纪上半叶,英山、岳西年产均十万斤以上,通过人抬、水木排运输至汉口、九江等地,而后运往广东、江浙及东南亚出售。

兴茯苓有很多习俗。首先要敬神,砍树挖蔸搬运,攀山崖下深宕危险性大。开斧之前,过细的人要烧香放爆竹摆供品,祈神保佑:人身安全,兴香大发。

大别山马尾松多,自然条件适合,从明代起生产茯苓。做茯苓生意是大别山人谋生手段之一,现在是脱贫致富的门路之一,茯苓技术在不断改新。

 

正在加载评论……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大别山
英山
http://yingshan.xiyaohe.com/Content/weixinlogo.jpg
英山民俗、英山传统文化网,英山山泉文学
茯苓(亦名 茯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