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铁炼钢

手工业习俗

接近解放时,英岳两县周边有好几座铁厂,当时都叫“锅炉厂”。陶河两座,一座在英太寨下,叫“上锅炉”,由李松林与刘信楷等人合办;陶河口,几姓合办的叫“下锅炉”;古坊毛狗笼有一座,上坊田有余福样锅炉厂;金龟坂有汪兆先、汪际昌锅炉厂。

历史是螺旋式发展的。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淘沙收铁沙又成了一桩生意。一些工矿企业,购买矿石成本高,价格涨,一些工商老板认为收铁沙制造产品划算,于是小河里的手工钢铁业又暂时进入市场了。因为它破坏了自然生态,政府禁止。

将铁沙、废铁放入高炉去化成铁水。山区无电又无煤,用一种木烧成的栗炭,点火拉动风箱助氧,燃烧要高温,烧到1100-1200℃时,铁渣分离,铁水红红,分别注人泥模。平常要做好锅模,顶罐模,还有做在地上的翻砂模。倒铁水用的瓢,柄要长些,铁瓢是泥再加稻草灰少许。大师傅将瓢里的水倒入锅模即锅,倒入罐模即罐,锅号大到16张,小到6张,吊锅更小,最小当是铁灯盏了。红水入模,过一会就要解模出锅,锅出来,用大钳一夹,放在一边,如有沙眼,还得补眼上锈,鼎罐公模报废,因为中间有颈。大师傅将铁水倒人砂模,就是生铁俗称瓦生,形状象盖房用的瓦,故称瓦生。

每当冬春农闲时,农民淘铁沙,在河浜好放水的位置好呈三角(筲箕形)的木板,将河沟或小河中捞取的黄沙,(内有黑沙成分),堆入淘沙板旁,边放水,边入沙,用刮耙掏,每淘一趟,黄沙流走,黑沙重些存于板中捞起,这正是沙里淘铁沙,和电影电视上的淘不同(而今,英山东、西、南河人及岳西人又在淘沙)。四面八方的农民,将铁沙挑到锅炉厂卖,锅炉厂有专门收沙的,过秤付款,一家锅炉厂一冬要收几千上万斤备用。

英山老县志介绍“矿产”时说:“铁矿所在有之。多散于岩中,岩石分裂,经雨水流出浜沙砾间,土人淘取之谓之铁沙,售于冶铁者溶化为铁。惜铁质不纯,不知有良好铁矿否?尚望矿学化验之。”县志在“矿务”目中写道:“考英邑山脉,蕴铁最多。所淘取之铁沙,不过表面上之铁矿,经雨水冲人河浜,内面必有整大佳矿,是在精于矿学者详为考验,以辟此无穷之宝藏,则裨益于英邑,宁有涯耶”?编修者们从铁沙推测“内面必有整大佳矿”,需要矿学家去调查探索,如真有金属宝藏,则英山人获益无涯。解放后,多次普查,英山之矿务还是“不足道矣”。

平炉炼钢:瓦生打碎(可加些废钢)入平炉,拉风箱助氧。熔瓦生温度更高,熔化的铁不是水,而是成坨,用钳夹起锻打,打成约三四寸长的长方形,叫方铁或热铁,方铁冷却用篾箍成捆,每一饼50斤,一堆堆码待卖或待用,这熟铁,称“镖铁”或“海绵铁”,实际是土钢,其特点硬度低,结构松疏,杂质多,在没有钢铁现代化的古人和近代乡人,就是用它,“铁匠所制农器及日用品,均颇适用,亦有能制鸟枪及来复枪者”。铁匠手巧,一烧再烧,一锻打再锻打。锻钢之法,历史悠久,北宋沈括《梦溪笔族》就总结过。沈括外出考察时,到过河北磁州锻钢作坊,看到炼铁,才认识了“真钢乃铁之精纯者”。炼钢之法:“取精铁,锻之百余火,每锻称之,一锻一轻,至累断而斤两不减,则纯钢也,虽百炼不耗矣”。这铁的精纯部分,色泽清明,磨光后,呈黯亮的青黑色,和一般的铁不同,“百炼成钢”之本意就是“取坚钢百炼而不耗”矣。

时至20世纪,大别山南的英岳潜太,还没有发现主要金属和非金属矿藏。“山脉石英多”,英岳边界古坊乡,新世纪初发现“矿产资源丰富,有珍稀达到石材品种绿宝石和黑白花,且蕴藏量较大。”

英太寨下的炒铁炼钢跟大别山南的方法大同小异。解放后,由政府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统一核算,技术上,改变了历史上用泥模铸铁锅为铁模铸锅造器具。后因木炭、铁沙资源的日益贫乏,冶炼停止。

开锅炉,要有老板,还要请技工,要原料铁沙废钢铁,燃料栗树炭,厂房内有高炉、平炉及泥模,出产产品有铁锅,鼎罐,吊锅,灯盏,瓦生,铁饼,犁头壁耳等。

工业革命,加速了世界发展进程。时至19世纪中期,交通闭塞的山区也动起来了。从1854年(清朝咸丰四年)起,英山农民和手工业者合伙开办手工炼铁坊。到1920年,“东河之陶家河,黄泥坳,西河之栗树咀,南河之火田冲,均有铁炉”。时至1949年,有刘汉超合办的刘家咀铁厂,喻汉章合办的武显庙铁厂,王树堂合办的腰磨畈铁厂,查协生合办的黄泥坳铁厂,南河段大川合办的苦竹坳铁厂,方流远合办的鸡鸣河尖铧厂,这些都属私人企业。

 

正在加载评论……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大别山
英山
http://yingshan.xiyaohe.com/Content/weixinlogo.jpg
英山民俗、英山传统文化网,英山山泉文学
炒铁炼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