蓑衣·斗笠

服饰民俗

蓑衣的原料,从树叶兽皮到芭芒草。棕衣的出现在唐代,家有千棵棕,代代是富翁。“不吃你的饭,不穿你的衣,一年可剥十二层皮”,棕的生产发展,蓑衣也变成草类和棕类了,蓑衣如蝴蝶者最多,发展到元代,蓑衣进人兵营,每个兵士都装备“蓑衣一领”。到明清时代,豪门贵族也把蓑笠作为装饰物,连贾宝玉在雨中也披着白玉草编的“玉针蓑”一领,戴着用藤皮细条编成,刷些桐油,呈金黄色的“金藤笠”一顶。

时代变了,人们也不老土,雨具也在变,油布,雨衣,塑料膜,还有新的伞具,千姿百态,为劳动者想得周到。

放牛牧羊的大,将牲畜赶到放处,三三两两的老少,可以坐在“T”形的牛凳上谈天说地,爱看闲书、杂志的,还可以读字学文化。

蓑衣制作原料少,而斗笠的制作较复杂,斗笠大的如簸箕,小的如大草帽,如“工农红军”斗笠,就象大草帽。斗笠有两层编,有一层编。两层编,以前用箬竹叶或苦竹叶。箬竹,亦称“篇竹”,禾本科,秆茎高1米多,直径4毫米左右,长江流域特产,节间中空极小,叶片薄,30至40厘米,秋季叶子边缘变白色,竹茎可作挂面棍,可劈做斗笠篾,叶可以包粽子,可以编斗笠用,一般斗笠两面用篾,都是用毛竹劈细,鄂东南有箬竹,篾编篮,叶片用来装斗笠用,英山产箬竹,团包山、英太寨、发风尖、桃花冲等山中深沟崖边,均生长有大片箬竹,乡关农民不叫箬竹叫“蔡竹”,称其叶为“寮竹叶”。斗笠夹层用箬竹编为佳。

幼学故事、童蒙读本都有“箬笠蓑衣”、“蓑衣斗笠,凉帽雨伞”“穿蓑衣,戴箬帽”之句,有的编在“器具”或“农具名称”中,有的编在衣物用品中,唐代诗人张志和把它写在《渔歌子·西塞山》中,在“桃花流水”的季节,一个“斜风细雨”的日子里去垂钓,情悠兴远,写下了“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蓑风雨中的钓翁形象跃然纸上。

蓑衣,原为“寰衣”,斗笠原为“笔笠”,因为简化汉字去了竹字头,“”为“蓑”,“年”为“斗”。这蓑衣因原料之变也称“粽衣”;斗笠叫“笠帽”或“箬帽”。

雨停天晴了,人们收拾蓑衣斗笠,挂在墙上也是一景。

用劈成的扁篾片,做成框架,头顶戴处成圆状,上糊皮纸,这纸乳白柔软有筋欠耐用,刷上桐油或嫩柿油,呈金黄色的斗笠,头戴金钩斗笠,身穿系了带子的蓑衣用木扣或骨扣扣在胸前,斗笠合身,不用斗笠碗,防大风 雨起见,将斗笠碗嵌在斗笠窝中,不用耽心斗笠被风吹跑,更不耽心蓑衣滑落。

了解蓑衣斗笠,可以帮我们认识人类历史的艰辛,帮我们理解人在自然中,人与自然密不可分的关系。

 

正在加载评论……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蓑衣
斗笠
http://yingshan.xiyaohe.com/Content/weixinlogo.jpg
英山民俗、英山传统文化网,英山山泉文学
蓑衣·斗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