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几天的操办

春季岁时习俗

从小年到正月十五,小孩最爱放炮子。千多年前,先人用硝石硫磺和木炭按一定比例做成火药,后来人们将火药放在竹筒里成了爆竹,再后来用纸卷便成了“鞭炮”,到清末,我国有各式花炮作坊,现在电光炮等花样更多。

这里还要说“福”,春节期间“福”、“春”二字出现最多,“福”从“示”,与“祈”有关,福代表吉祥,“福”与“佛”又谐音,五福世昌,福寿三多。

二十七洗纠疾。忙年中,夜里偷闲,在火炉边或火盆边洗过年澡,洗去一年的旧病固疾,洗去一年的风尘与不快,以新衣新鞋新面貌迎接新年。

贴对联糊门神等,要在三十那天完成,最好在团年饭前完成。台湾和内地人们多年常用的春联有:“爆竹一声除旧岁,桃符万户过新年”;“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冲福满门”;“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岁岁平安,年年如意”;“向阳门第春光好,幸福人家喜事多”;“守本分而安岁月,凭天理以度春秋”;“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横批:春回大地、春色宜人、春华秋实。上下堂屋、厨房墙上贴的小红条幅(有单有双):开门见喜、对我生财。挂农具处或农具房:家具齐全、家兴业旺。粮仓贴五谷丰登,牛栏门上贴:六畜兴旺。房门或其他显眼处贴:不禁童言,万事如意;童言无忌,总是发财;还有小心火烛等小条幅。

二十五打豆腐。这是民谚,实际上有早有迟,可打一窠也可打两窠,每窠大约3——4升豆子,“山里女人三大苦,春碓生伢打豆腐”.打豆腐要男子参加,有的以男子为主,浸豆磨豆烧浆。有的人家要捞豆油,捞豆油是一个细巧的技术活,豆油可包面鱼,可做蛋卷,还可作它用,是乡间席上珍。有的趁过年打豆腐,将豆腐压结,切条炸生条(豆腐果),生条煮火锅,为人所爱。

辞年。大约在廿三到甘八之间,晚辈要到亲戚家走一趟,送年节,辞旧岁,礼物多为猪肉、酥糖、京果之类,可送一两样至四样,忌三。原因是一些老人忌讳“三牲”,辞年礼要贴红。受礼之家要招待,且以物品回篮。

改革开放以来,每逢年节,一整条街销售印刷联语的,小城镇上或义务或有酬的摆摊设点的写联语者都忙着,印刷对联买回就贴,方便快捷。但千篇一律,不利于对联文化的发展。专家们说现今有些对联不是对联,仅仅是“两句话”而己。古日贴对联的左右与今日不同,今日是左上右下,现在一些人不讲左右上下贴上去就是,这似乎有损户主的文化形象,对对联文化来说不是好兆头。

婚丧喜庆,逢年过节民间都重爆竹,爆竹与人有不解之缘,人从爆竹声中来到世界,待他们走完人生离开这个世界时,不管是圆满还是带有遗憾,仍然用爆竹送行。过年大团圆,爆竹更给人们增添了欢乐。土炮渐衰,电光炮焰火炮,五光十色。

福字倒贴。原来朱元璋夫人马皇后是个大脚,朱元璋怕人看不起。一次元宵节,应天府户户张灯结彩,朱元璋微服观灯,忽然看到一只灯笼上一幅画,画了一个天足赤脚怀抱大西瓜的妇女,他怀疑此画讥笑皇后大脚,勃然大怒,命令侍从将这户门上的“福”字倒贴作为记号,以后再惩办这户居民。朱元璋回宫后,余怒未消,马皇后了解到原委后,一面请皇帝息怒,一面密令侍从派兵把全城各街门上福字都倒贴着,第二天行动时,到处大门上都是倒福字,朱元璋知道是马皇后干的,深赞其仁慈之心。福字倒贴,人们兴奋地说“福到了”,从此,福字倒贴,传遍全国,一直传到今天,数百年来,马皇后被人们淡忘了,但求吉利人人皆知,福“倒”了,就是福到了。

打扬尘,一般在二十三或二十四。室内室外,门窗户扇,锅碗瓢盆汤匙酒泡等均要洗擦,此前或此后床帐被窝都要洗一次,连牛栏猪圈都要清理一遍。扫尘布新,防止春天毒菌滋生。宋人吴自枚曾写道:“十二月尽不论大小家,具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清代诗人蔡云咏扫尘云:“茅舍春回事事欢,屋尘收拾号除残。太平甲子非容易,新历颂来仔细看”。可见扫尘保健之重要。而今都在向城镇化看齐,厂矿企业公司集团的粉尘灰尘,车辆的废汽,各种生活垃圾尤其是塑料废品,叫人呼吸都困难,在灰尘含量高的地方,每立方米空气中含细菌竟达几百万个。在这种环境中,肺气肿、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咽炎、肺炎等发病率较高。立春后,气温渐升,害虫病菌也开始活跃起来,家庭清洁和全民性卫生更重要,旧俗新用,利国利民利社会。

二十四过小年那天,天将晚,户外禾场旁一堆火正起青烟,各户端着供品接祖人。上堂屋,八仙桌上摆好香案,老少到齐,一人从屋外放炮子迎接,多数人在上堂屋烧香、击鼓、打罄,向神龛祖堂牌位叩头,仪式毕,摆好席位,十双筷子,十个酒杯,上好荤素菜酒饭,请祖人享用。此时,迎祖神者可以离开,过一会再收拾桌中食物,从此起,每日要烧盘香,每夜要点灯,每天三餐要敲罄供饭,廿四傍晚,接祖人后,将荤素烹炒一遍,就是过小年的美餐了。

二十八洗邋遢,还是继二十四打扬尘之后进一步把室内外、稻场内外搞得整洁利落些,也有的说“二十七,荆个鸡,二十八,剃个鸭。”过腊月廿四,花灯出现。

炸年货:从实际出发,炸生条,炸肉圆子、萝卜圆子、酥果、玉兰片等,一般人家炸年货不多,能待客就行。

文房四宝,一般人家都有,过年要买些红纸,写对联的人,一个湾有几个文化人,或有塾师,或有读过三年书以上的孩子,买回红纸,亲房、邻居,提笔磨墨,大家协作,有的伯叔兄长,老师指导孩子动手,整个年节,也是孩子们练毛笔字的机会,几个文化人在一起,撰联的裁纸磨墨发笔的,一面切磋研究,一上午,好多家的对联都完成了,翰墨飘香,文化意味浓烈,因为是老师和亲房人书写都是尽义务,大家高兴,各有所得。若是自己的孩子能动手,家长更高兴,高兴家里记帐、写信、写对联,不用求人了。少年儿童先在草纸上练,而后再写在红纸上,“写字不怕丑,只要笔笔有”,出手多了,质量就高了。

春联用红纸;服丧之家,春联用黄纸、绿纸、紫色纸等,内容多为哀思感恩之辞。门神和年画,市场卖什么贴什么。乡间门窗的红和绿为市场左右,门神画有神荼和郁垒画像,有金鸡和老虎,有蜀将赵云和马超,有孟良和焦赞,张贴最多的还是钟馗和大唐丞相魏征。我地人认为这些都是驱邪捉鬼门神,尤其是钟馗画像虽怪异却威严,是民间捉鬼打鬼头号门神,道界山门两大神,左为青龙孟章神君,右为白虎监兵神君,门上还张贴天官赐福、招财进宝画、吉祥如意、儿童抱鲤鱼、仙女云中飞舞散花、两位小姐与两只喜鹊在门前流连的双喜临门,还有骑牛小童放风筝的青云得路等。

二十三送灶神 灶神称灶君、灶王、灶司老爷,人类的自然崇拜。火发明后,人类崇拜火神。火神是男是女争论不休,东汉许慎说是男,同时代的郑玄说是女。母系社会,女性掌握食物分配权,灶神可以被认为是女性;父系社会,灶神也随之变成男性,灶神在厨中司令,“受一家烟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到腊月二十三,灶神们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人间一年往事。此前,寺庙的僧道向附近村民发送用黄纸印的《灶文》(有的叫司命照),请各家给予施舍。廿三晚,各家在灶厦摆上供品,点燃香纸将《灶文》夹在黄裱纸中焚化,因为上天要依据灶司的汇报,决定给这家人赐福或降灾,所以全家人尤其是女主人要跪拜谢罪,请灶神上天说好话,祈求消灾降福,供品主要是糍粑,因糍粑粘性大,粘住灶神的嘴巴,免得说坏话。还有糯米也粘嘴,礼毕,将供食分给孩子们吃,要孩子记住不乱说,过年要说好话,不准说“杀”、“死”、“神经病”、“疯魔”、“鬼怪”一类词语。小年来到,粑糖祭灶,上天言事,情礼周到。民间又有“送灶不怕早,迎神不嫌迟”的说法,腊月三十夜,要办一餐接灶酒,迎灶神归来。

春联的命名始于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喜欢对联并大力提倡,还下令推广,这样春联对联便风行起来。而今,对联更是大盛,多人动笔,楹联协会,楹联书刊,比比皆是。

写春联贴门神年画 春联,又称楹联、门联、联语、对联、对子。楹,堂屋前的柱子,挂或贴在楹上的对联称楹联,它是我国特有的文艺形式,是桃符变来的。《山海经》说,上古时,有个山上有鬼出入的鬼门,门口的一棵大桃树下站着两个神人,一个叫郁垒,一个叫神荼,他们负责监督鬼,把鬼用绳索绑着去喂虎。后来黄帝用桃木板挂在门上,桃木板上画郁垒、神荼的像,用来驱恶鬼,谓之“桃符”。汉以后,官府和百姓都在除夕用长几尺宽几尺的桃符挂在门口镇邪,每年底用“新桃换旧符”。在桃符上写联语,用新词或祝词作“对子”贴在门外两边的是后蜀皇帝(934-960)孟昶父子首创对联新形式。每年除夕总要在桃符上书写“元亨利贞”四字,然后分给宫室悬挂门前,有一年孟昶新题“新年纳余头;嘉节号长春”,后世有人说孟昶之作乃我国历史上第一副对联。

 

正在加载评论……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灶神
打扬尘
http://yingshan.xiyaohe.com/Content/weixinlogo.jpg
英山民俗、英山传统文化网,英山山泉文学
年前几天的操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