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段戏台

舅甥二人回乡后,同时在瓦寺前兴建祠堂并搭建戏台。戏台均座东南朝西北,与各自祠堂相对,中间均留约4亩面积的空坪,戏台之间相距约十二丈,段姓戏台居上首。戏台历经兴废。民国以后的戏台,据健在的老人记忆:戏台底座高约6尺,为纯花岗岩细磨石块砌成,中台向前延伸一丈二尺,宽约三丈六尺,整个戏台面积约两个平方丈。台上台后均可住人。上层为砖木结构,做工精巧。前面有6根木柱,每根柱子,都有穿花雕刻陪柱和穿花檐照板,柱上各挂木质黑底色镶金字对联,两边子台各有木刻花栏,台顶为彩绘八卦楼,屋面为两层式飞檐角,每个角上都挂有风铃,两层之间和翅角上都有精美的木雕刻装饰,精雕细刻的个个小件拼成朵朵莲花,金碧辉煌。台前空坪,每逢演戏,四周高架茶棚,摆满各种茶点和杂货,中间看戏。

位于南河瓦寺前的王段二姓大戏台,始建于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几经兴废。1975年南河区在此搞农田基本建设,戏台拆除。二姓戏台历经600余年,每年正月上演,累计剧目无数,著名的汉剧表演艺术家陈伯华、袁世海等名家也到二姓戏台演出过多次,吸引了鄂皖六县的戏迷前来观看。张体学、钟子怒等革命老前辈在英山打游击期间也化装前往观看过二姓的春戏。二姓上演的春戏还吸引了鄂、皖、赣三省的商人,瓦寺前一度成为英山的商贸中心。二姓一年一度的春戏为活跃英山的经济、文化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南宋末年,王、段二姓同时从江西迁到英山瓦寺前定居,世代和睦相处。明洪武二年二月,红头巾(头缠红巾为记,头目姓王)在英山南乡一带作乱,民不聊生。王子璋、段伯坚舅甥二人不忍生灵涂炭,设计捉拿红头巾头目,并亲自押送到京师。明太祖朱元璋龙颜大悦,亲赐二人主薄官职。二人因明王朝初建,根基尚浅,怕有反复,加上二人是一介武夫,没有文化,执意不受官职,只受衣帽酒肉缎帛回乡。明太祖又赐二人各高山一望的土地,为二姓宗族的禄地,二人又再辞不受过厚,只受麻园墩到火田冲一带土地的田赋,永为二姓祭祖之资费,亦称禄米田。皇赐每年正月初八到正月二十日为二姓的祭祖日,允许筑台演戏。

王段二姓唱春戏并非一帆风顺的,曾因战乱停演过,官府也曾出面禁演。清朝光绪年间,知县陆士奎仗着他是两榜进士出身,年轻气盛。他听说王段二姓年年唱戏,浪费钱财,延误春耕,很想制止。陆士奎坐着绿绒大轿,前呼后拥来到瓦寺前,来前就有人打听到此信,告诉王段二姓,等陆士奎到来时,都把明太祖朱元璋亲笔诏书和皇恩世禄的牌子悬挂在祠堂门头之上。陆士奎戏未禁成,倒落得跪了一个多时辰,待祭祖完毕后,才打道回府。八年抗战时期,王段春戏被迫停演。此后至1948年演过两次。1950年到武汉去请汉剧班子演过一次,直到1975年拆除再未上演。

 

正在加载评论……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南河
英山
http://yingshan.xiyaohe.com/Content/weixinlogo.jpg
英山民俗、英山传统文化网,英山山泉文学
王段戏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