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何首乌
中医·草药与民俗
…
宋代科学家苏颂著的《图经本草》中收载了《何首乌传》。传前有几句交代。何首乌本名“交藤”,因为何首乌其人服而得。唐元和七年(公元812年),僧文象遇茅山老人,遂传此事。李翱乃著《何首乌传》,200多字,白话文大意:何首乌,顺州(唐代顺州即今广西陆川南)南河县人,祖父名叫“能嗣”,父亲名叫“廷秀”。能嗣原名“田儿”,体弱多病,不能生育,直到五十八岁,尚未娶妻成家,他很羡慕仙家道仙,随师居住在深山老林中。一日喝醉了酒歇在山野,朦胧中忽见两株藤本植物,距离三尺远,藤蔓突然相交在一起,久而分开,解开后又相交。田儿见此情景,甚为惊奇,第二天早晨,将藤和根挖回,问这个问那个,无识者。后来有位山老忽然走来,田儿出示求教。山老说:“你既然无子嗣,这两根藤相距三尺多远,藤叶忽然相交在一起,久而解开,解开后又合在一起,实在奇巧,这可能是天赐神药啊,你何不服用试试呢?”田儿得到老人启示,便将所挖的根块捣为细末,每日早晨空腹时以酒送服一钱,七天后便思念家室,连服数月,精神大振,更感强健有劲力,因此常服不间断,又加至每日二钱,几年后旧疾消失,原已花白的头发变得乌黑油亮,原已苍老的容颜变得容光焕发,于是娶妻成家,十年中生了几个儿女,他将本名“田儿”改为“能嗣”。此后,能嗣将此药当作传家仙药一代一代吃。能嗣让儿子延秀依法照服,父子二人都活一百六十多岁。廷秀之子名“首乌”。首乌依祖训,生了好几个儿女,活一百三十多岁。年过茶寿后,头发仍乌黑有光泽。有一个叫李安期的人,与何首乌之乡的人关系好,从乡邻中打听到这个秘方,服用既久,也成了寿星。这件事广为传播,李翱将它写成这篇文字,名叫《何首乌传》。
何首乌是生长在河沟石缝间、山脚阳处、篱边、树林下的一种多年生缠绕性植物。它的根长得深,有一老人挖一棵何首乌,竟拆了几个立方的石岸才挖出来,挖出了何首乌,还要砌石岸恢复原样。
何首乌藤二株相距三尺远夜相交可能吗?“夜交藤”实乃牵强。它不是雌雄异株,相距三尺,不可能夜交。所谓“夜交”者,实乃对人说的,因首乌藤有养心安神之效,对于神经衰弱、失眠多梦者具有良好疗效,与巫茯苓、酸枣仁、甘草、大枣等养心安神、补气血药合用,可治疗心烦不寐症,使人人夜双目交合而安眠,故名“夜交藤”。
故事归故事。经过中医长期临床实践和现代医学科学的验证,何音驾独有补肝肾、益精血、坚阳道、固元气、令人多子,治疗性功能衰弱症之功效,有强筋骨、安心神、马须发、抗衰老、轻身健体、治疗老年病之伟力。
何首乌名气极大,块根名何首乌、赤首乌,生者称生首乌,通过加工的称制首乌,藤茎叫夜交藤,首乌藤。李时珍说:“此物气温,味苦涩,苦补肾,温补肝,涩能收敛精气。所以能养血益肝,固精益肾,健筋骨,乌须发,为滋补良药,不寒不燥,功在地黄、天门冬诸药之上。”它是心、肝、肾三经之补血药,治少白头之药,能多子多孙之药。何首乌泻下通便,解毒散结,杀虫止痒,防治疟疾,活血治风,收涩止血,平喘止咳,鲜叶贴肿疡吸脓,叶治虫,块根煮熟喂母猪催奶......
何首乌为民间伟大药物,但其生长缓慢。服食者越来越多,有供不应求的现象,希望走出一条新路。
何首乌是中药名字,传说它又是古代一个人的名字。何为姓,首为头,乌即黑,何首乌即“何头黑”,姓何的老人吃了这种药“发乌容少”成了黑发寿星。何姓人一家三代吃此药都高寿,叫“何首乌”者己是第三代了。鲁迅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到何首乌。“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一块根像人样。”1991年人们到张家界旅游,摆着叫卖的如人形的何首乌多的是。买回后拆开看,小商贩做了手脚,旅游者上当了。人形何首乌是有的,但极少。何首乌“人形说”,吃了便可以成仙说,给神奇的何首乌披上了一层又一层神秘的面纱。
发表评论